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,每一个重大事件都如同星辰般璀璨,照亮了前行的道路。1935年12月,正值国家危难之际,中共中央在特定地点作出了一项关乎民族命运的战略决策,这一决策不仅为后续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,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的智慧与勇气。这一决策,便是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
一、历史背景与紧迫形势
1935年,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,华北事变更是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。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,特别是12月9日爆发的“一二九”运动,更是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向了高潮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,迫切需要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策略和政策。
二、关键会议与战略抉择
为了正确分析形势,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,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,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安定县(今子长县)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。会议由张闻天主持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博古等众多党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参加了此次会议。会上,张闻天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的报告,毛泽东则就军事战略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。经过深入讨论,会议最终通过了《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》和《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》,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。
这一方针的确定,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的政策转变,即从过去的关门主义转变为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。会议指出,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包括民族资产阶级、小资产阶级乃至部分地主买办阶级中的抗日力量,